肺癌是“氣”出來的病?什么原因导致肺癌!

香港著名作家林燕妮因肺癌於香港養和醫院去世,享年75歲。林燕妮曾編寫著作《緣》、《盟》、《青春之葬》等,讓很多讀者喜歡。更曾被金庸評價是“現代最好的散文女作家”。她於2016年患上肺癌,曾接受化療及電療,可惜仍不敵肺癌的兇險

肺癌是臨床上非常常見的癌症之一,近年來發病率一直在上升,一旦患上肺癌,會給患者的生理和心理都帶來較大影響,發展到晚期還會威脅患者的生命安全。

65歲夫妻雙雙確診肺癌,醫生歎息:睡前一件事,怎能天天做

一、肺癌是“氣”出來的病

肺癌對於人類的健康和生命都帶來極大威脅,近日,美國紐約腫瘤中心的黃夷武教授表示:肺癌是“氣”出來的病,防治肺癌重在飲食和護理上。

他認為:肺癌是“氣”出來的病,大氣污染、菸草菸霧、房屋裝修以及裝飾材料帶來的室內污染、廚房油菸以及生悶氣等因素,都可能會導致肺癌發生。

吸菸是引起肺癌發生的主要誘因之一,專家介紹,只要在35平米的室內連續吸菸3支,就會讓空氣內的PM濃度大大增加,這對於健康而言是個“爆表”的數字,長期在這種環境下,會導致肺癌的發生幾率大大增加。

65歲夫妻雙雙確診肺癌,醫生歎息:睡前一件事,怎能天天做
而房屋裝修和裝飾材料不合格時,會在室內產生大量的苯等有害氣體,新裝修的房屋不建議立即入住;此外,廚房油菸、長期生“悶氣”也會導致肺癌發生的幾率增加許多。

二、盛夏來臨,提前養肺

現在天氣越來越炎熱,在夏季是保養肺部的好季節,我們可以在夏季來臨之前,提前養養肺,教大家一些養肺方法!

1、注意保暖、少吃冷食

雖說現在天氣越來越熱,但也需要做好保暖工作,不要電風扇、空調不離身,這些寒涼之氣會從皮膚、毛孔侵入人體,容易傷到肺部陽氣,導致呼吸道免疫力下降,細菌、病毒等容易趁虛而入。還有一點,就是在天氣炎熱時也要少吃冰涼、寒冷的食物,這些食物容易損傷脾胃、消耗陽氣,給身體帶來一些疾病。

65歲夫妻雙雙確診肺癌,醫生歎息:睡前一件事,怎能天天做
2、飲食調理

想要養肺,在飲食上也需要注意,少食苦味、多進辛味。《千金要方》中提出:“夏七十二日,省苦增辛,以養肺氣”,在夏季時雖說吃苦味食物可以清熱瀉火,但會助心氣而制肺氣,給肺部造成不良影響,所以不建議多吃。而心火可以克肺經,辛味通肺經,所以在夏天可以適當多吃一些辛味食物,常見的有蔥薑蒜等,這些食物可以補益肺氣。

3、合理運動

適量進行運動可以有效增強身體免疫力,讓體內新陳代謝速度加快,説明身體抵禦很多病菌的入侵,但是夏季天氣較為炎熱,運動注意要選擇較為涼爽的時間,並且要選擇運動量適宜的去進行,不要過量進行運動。

65歲夫妻雙雙確診肺癌,醫生歎息:睡前一件事,怎能天天做
所有的癌症都是十分危險的,在生活中癌症對於我們的影響是巨大的,因此我們一定要做好上述所說的預防工作,並且瞭解肺癌的症狀,肺癌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由於75%的患者在就診時已經是晚期,故3年生存率低於20%。確診時病變較小、尚未出現轉移的患者,5年生存率可達50%。

手機輻射有多大,手機輻射會致癌嗎?

手機已經是我們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工具,無論是工作還是娛樂,手機占了大部分的時間。特別是很多人晚上睡前喜歡玩會手機,之後就放在枕頭邊啦,不知道會不會至癌,對大腦有沒有不良影響?

手機輻射致癌?睡覺時,手機放多遠才不傷身?科學研究告訴你答案

美國國家毒理學計畫,初步研究顯示,手機射頻輻射確實會導致癌症。在此項研究中,科學家將雄性老鼠暴露在兩種無線電頻率輻射中,發現相比沒有暴露在輻射中的老鼠,這些暴露在無線電頻率輻射的老鼠,更容易患上神經膠質瘤和心臟神經鞘瘤的可能性要更加高

然而實驗並未在雌性老鼠的身上進行,並且發現那些暴露在手機通常發射的無線電頻率下的雄性老鼠,有少數患兩種低發病率的腫瘤,分別為腦神經膠紙瘤。

雖然此項研究已經洩露給媒體,但一些沒有參與研究的科學家則認為,現在得出手機輻射是否與患癌症有關的定論仍然過早

當人們在使用手機,手機會像發射基站傳送無線電波,無線電波或多或少會被人體吸收,這些電波就是手機輻射。

手機輻射致癌?睡覺時,手機放多遠才不傷身?科學研究告訴你答案

二、這3種情況下,手機對人體輻射大

通話時

研究表明,長時間通話連續輻射可能會使腦部受到影響,專家建議不易用手機通話時間過長,可以考慮用固定電話和耳機。如果不得不長時間打電話,那麼可以每隔一兩分鐘左右耳接替交換

一般來說,手機待機時輻射比較小,通話時輻射更大一些,而且手機號已經撥出而尚未接通時,手機的輻射量是待機時的3倍左右,這些輻射較大,可能會改變人體組織,對健康造成不利影響。

關機後

關機後射頻是不會正常工作,所以射頻部分對人體的輻射也會相對減低,但並不等於沒有,手機內部有不少重金屬配件,對人體同樣會造成輻射,只會說相對好一點。

充電邊打電話

手機充電時,輻射會增大,打電話對人體的輻射也會變大,生活中我們的手機沒電但著急使用,一般做法都是邊充邊用。

殊不知,這樣做法會使人體的輻射增加數倍,甚至會對中樞神經系統造成機能性的障礙,引起頭痛、失眠、發昏、脫髮多夢等情況。並且碰上雷雨天氣,還可能遭受雷擊造成危險。

手機輻射致癌?睡覺時,手機放多遠才不傷身?科學研究告訴你答案

降低手機輻射,做好這4件小事

1、螢幕亮度適當調整

螢幕越亮,電磁輻射會越強,越暗則會越小,不過過暗的亮度同樣會造成眼睛疲勞,所以可以採用合適眼睛亮度,用過手機之後可以徹底清洗臉部。

尤其是在睡覺前,一定要將臉部徹底清潔乾淨,如果不潔面就直接睡覺,長期會導致肌膚狀態越來越差。

2、接電話儘量不要移動

一些人喜歡接電話時不自覺頻繁走動,卻不知頻繁移動會造成接受信號強弱起伏,從而引發不必要的短時間高功率發射,所以在接電話或者打電話時,儘量不要頻繁移動。

3、使用耳機接電話

使用耳機接電話,能有效減少手機輻射的影響。手機所配備的專用耳機,可以實現遠距離使用,同樣還能減少手機輻射,這是最為有效的方法。

4、存放位置

手機不用的時候,最好放在包裡,如果一定要放口袋應該螢幕朝內,電板朝外女人最好放在右邊口袋或者pp口袋,因為左邊口袋比較接近子宮,所以儘量不要靠近左邊口袋,,男生建議放pp口袋最好。

5.不要把手機放床頭或枕頭下

除此之外,很多人在睡前玩完手機之後,都喜歡性地將手機放置在枕頭下或者是床頭邊,實際上手機輻射依舊存在。而最好的辦法就是,將手機放置在離你的床1.5米左右的地方,這樣可以有效減少輻射帶來的危害。

手機輻射致癌?睡覺時,手機放多遠才不傷身?科學研究告訴你答案
如果你頻繁使用手機後,忽然感到失眠健忘、頭暈心悸,但又找不到其它原因,建議你減少甚至停止使用手機一兩個星期。使用手機是現代很多人不可避免的事情,感覺手機不在身邊或者視線內就很不安心,這也是現代人的通病。但為了自己的身體健康,瞭解到如何避免手機輻射,想方設法解決問題才是關鍵。

為何年輕女人得乳腺癌,越來越常見?需要儘早做篩查嗎?

女性一生中患乳腺癌的概率為10%,全世界每年約有乳腺癌病人120萬人,每年約有40萬人死於該病,並且以每年2%~3%的速度遞增。在美國,乳腺癌的發病率已居女性惡性腫瘤第一位,其死亡率居惡性腫瘤死亡率的第二位。乳腺癌病人的生存期和病理分期密切相關,病理分期越早治癒率越高,因此在目前對乳腺癌的一級預防尚無良策的情況下,早期診斷尤為重要。多項研究表明,乳腺癌篩查可發現更多的早期病例,在患病率不斷上升的背景下可使死亡率逐漸下降

乳腺癌在年輕女性中很少見,在美國,每年被診斷為乳腺癌的女性中,年齡在35歲以下的不到2%。然而,35歲之前患乳腺癌的女性往往有更具侵襲性的疾病。最近對150588名患有乳腺癌的女性進行的一項基於人群的研究發現,在控制其他因素的情況下,較年輕的年齡是生存率下降的獨立預測因素。目前,人們對25歲以下人群中乳腺疾病的發病率、重要性或適當的處理方法的了解有限。

已知老年人乳腺組織病理評估是十分重要的,但仍不清楚是否有必要對年輕女性進行類似的分析,或應該在什麼年齡送乳房標本進行病理評估。矛盾在於年輕女性的大多數乳房縮小標本沒有病理髮現,而同樣重要的事實是,年輕女性的惡性或高危發現可能預示著更糟糕的預后,及早發現可能增加惡性腫瘤風險的病變可能有潛在的顯著臨床優勢。

本研究旨在描述年輕女性乳房縮小整形術的偶發病理結果,以確定年輕女性乳腺組織常規組織病理學檢查是否有益,並通過回顧現有的最佳文獻來指導年輕非典型病變患者的治療。

該研究對2010年6月至2018年5月間接受乳房縮小整形手術的年輕女性進行回顧性研究,以確定人口統計學、手術時的年齡、乳腺癌危險因素和病理數據。當需要明確診斷時,進行組織學再評估。

研究共納入798名年輕女性。手術時患者平均年齡(17.5±2.0)歲,平均體重指數(28.7±5.7)kg/m2,平均切除重量(685±339)g/乳房。181名患者(22.6%)有乳腺癌家族史,其中20名(2.5%)為一級親屬,165名(20.7%)為二級或更高級別的親屬。5名患者(0.6%)有BRCA突變的家族史,1名患者本人也有已知的BRCA1突變。初潮年齡7~16歲,平均11.9±1.5歲。有267名患者(33.5%)用過激素避孕藥,128名患者(16.0%)經常喝酒,31名患者(3.9%)吸菸。此外,5名患者(0.6%)有性早熟病史。

據報道,大多數患者的病理組織是正常的[n=704(88.2%)]。

在94例(11.8%)有病理髮現的患者中:

①21例(2.6%)有非增殖性病變(如導管擴張、單純性囊腫、大汗腺化生)。

②64例(8.0%)有增殖性病變而沒有異型性。

③9例(1.1%)有不典型增殖性病變。

④1例(0.1%)有交界性葉狀腫瘤。

下表列出了9名(1.1%)非典型增生性病變患者的進一步信息。這些患者中有4人在成人高危乳腺腫瘤診所進行了長期的臨床隨訪。7例非典型增生患者的對側也有增殖性病變,無非典型性。

對9名非典型性患者的風險因素進行單變數分析表明,與非典型性的年輕女性相比,患有非典型性的年輕女性報告使用激素節育的人數要少得多(p=0.032)。單獨使用黃體酮和雌激素加黃體酮節育之間沒有差別。沒有注意到其他顯著差異。

對伴有或不伴有非典型性病變的增生性病變患者的危險因素進行單因素分析顯示,初潮年齡在12歲或以下明顯多於無增殖性病變的患者(p=0.012)。

單變數和多變數分析顯示,月經初潮年齡小於12歲與增殖性病變的發生率顯著相關(p=0.009)。一級親屬患乳腺癌的家族史是第二個最強的預測因子,但並不顯(p=0.307)。

然而,當在預測風險演算法中一起使用時,12歲或以下月經初潮年齡和患有乳腺癌的一級親屬對患有或不伴有異型性的增生性病變的風險有相加的影響。

在798名接受乳房縮小術的青少年和年輕女性中未檢測到癌症。接受乳房縮小整形術的年輕女性中,超過10%的人有組織病理學表現。中度風險增加的不典型病變發生率較低,但輕度風險增加的典型增生較常見。多變數分析表明,12歲以下的月經初潮通常是增生性病變的危險因素;然而,在患有非典型性疾病的少數人群中,這一點並未得到統計上的證實。雖然這項研究顯示非典型病變的發生率總體較低,但增殖性疾病,特別是伴有異型性的疾病,可能與癌症的未來發展相關,而早期識別提供了改善監測的可能性。因此,研究者仍然主張常規的病理評估,特別是對月經初潮較早的女性,以幫助為臨床決策提供信息,並指導未來在這一小部分患者中進行乳腺癌篩查。

大多數年輕女性屬於普危人群,真正診斷出乳腺癌的風險比大家認為的要低。作為一個預防手段,建議與乳腺科醫生進行充分溝通,全面評估篩查利弊,充分知情,以積極、正向的態度對是否篩查進行決策,發揮篩查真正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