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時候發燒了家裡人就說多穿點或是多蓋點,出出汗這樣發燒就好了,但現在又聽別人說發燒不能捂汗要散熱。到底發燒是捂汗好還是散熱好?發燒了要不要蓋被子呢?
一、發燒要捂汗還是散熱
其實在這個時候是不建議捂汗的,要是想讓患者快速降溫可以採取用濕的涼毛巾敷額頭的方法,或是用酒精兌水稀釋後,塗抹在腋下手心、腳心等部位。用酒精塗抹過的地方可以帶走身體的熱量,從而體溫降下讓身體舒服些。如果溫度持續不降的話還應該服用退燒的藥物,防止患者溫度過高,導致抽搐。要是患者是低燒的話就可以用捂汗的方法,讓身體溫度跟環境溫度達到一致。
正常成年人的體溫在37℃左右,因為人類的大腦有體溫調節中樞。因此,無論外界的環境如何變化,產熱和散熱都能保持平衡,處於恒溫狀態。但是,當致熱源產生的時候,人體產熱就會增加,導致散熱不及時,使體溫超過正常的範圍,從而引起發燒。
致熱源可以分為外源性致熱源和內源性致熱源,外源性致熱源主要有微生物病原體、炎症滲出物、無菌壞死物和抗原抗體複合物;內源性致熱源主要有白介素、腫瘤壞死因數、干擾素等白細胞致熱源。
發燒時,體溫升高,會殺死大部分有害微生物,同時增加免疫細胞的數量,提高免疫力。所以,發燒是機體的一種自我保護機制。
那麼,是不是說明長期不發燒的人,免疫力更低呢?並非如此。
長期不發燒的人,反而說明了免疫系統強大,病毒和細菌在萌芽期就被幹掉了,根本來不及觸發發熱機制。還有一種情況就是長期不發燒的人,平時很注重養生,身體抵抗力很強,所以病毒和細菌侵入的機會就比較少。
近日,一項發表在PNAS期刊上的研究結果顯示,發燒可以增強CD8+效應T細胞的線粒體品質和代謝活動,提高線粒體翻譯能力,顯著增強抗腫瘤的能力。
這項研究由德國馬克斯•普朗克免疫生物學和表觀遺傳學研究所Erika L. Pearce教授領銜,對於腫瘤的免疫治療來說意義重大。
研究人員指出,當機體被感染的時候,體內的CD8+T細胞被啟動,從而轉化為活性效應T細胞。同時,效應T細胞會分泌大量細胞因數和細胞毒性分子,抑制病原體,發揮抗腫瘤的作用。
因此,研究人員提出假說:發燒對於CD8+效應T細胞的代謝重程式設計會產生有利影響,改變細胞功能。為了驗證假說,研究人員進行了離體細胞培養實驗。
在37℃和39℃的溫度條件下,研究人員分別使用抗CD3/CD28啟動離體培養的CD8+T細胞。結果發現,在39℃的溫度條件下,產生的IFN-γ、表達的葡萄糖代謝相關分子,比在37℃的溫度條件下更多,而且線粒體活性也顯著增強了。
接著,研究人員進行了小鼠實驗。通過物理升溫,升高小鼠的體溫,結果顯示小鼠體內TE細胞線粒體品質和葡萄糖代謝相關2-NBDG顯著上調,與離體細胞培養實驗結果一致。
總的來說,研究表明:發燒可以優化CD8+效應T細胞的代謝過程,提高抗腫瘤能力。在未來的臨床腫瘤治療中,適當提高患者的體溫,也許可以作為有效的輔助治療的方式。
1、如果家中有冷氣,需要維持房間的溫度在25到27℃。同時還要保持室內的通風透氣。如果四肢以及手腳溫熱,並且有全身出汗的現象,這就表示要散熱,可以少穿一點衣服。
2、用溫毛巾將全身上下搓揉一遍,這樣可以使血管擴張加快散熱,水汽在體表蒸發時也會帶走一些熱量。所以這也是一種很好的降溫方法。除了這種降溫方法外,還可以選用其他的降溫方法,例如用酒精擦洗身體。這也是一種非常好的降溫方法。
3、如果發燒比較高的話,可以多喝水來進行發汗,同時也可以防止脫水現象,水可以調節溫度,所以不充一些水分可以使身體的溫度下降。如果溫度超過38°5℃這時就需要用退燒藥或者是栓劑,來説明身體退燒,如果溫度燒的高,就容易導致腦部出現問題,所以一定要注意溫度變化。
發燒是人體的正常現象。所以這種小的疾病在平時多注意就可以避免,同時在發燒時也能夠增強自身抵抗力,所以不要太過擔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