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你坐著吧,別亂動了。”“沒事,我再多走幾步,就沒那麼痛了。”張阿姨正式退休後,本以為遊山玩水的計畫終於能提上日程,可卻總是被兒子叮囑少外出、多休息。這一切的起因,是半年前開始出現的足跟痛。每天清晨下床後,張阿姨的足跟就會出現明顯的痛感,但走一走,疼痛又會緩解。為什麼會足跟痛?足跟痛如何緩解?
那些經常劇烈運動,長時間走路的人,容易有雙腳的磨損或者皮膚損傷,後續會疼痛,如果在疼痛時沒有採取正確的應對措施,可能症狀會加重,進而影響生活。有不少人還持續腳後跟隱隱作痛,要瞭解緩解的方法有哪些,及時做好,這樣才能保持雙腳的健康和輕鬆。
跟骨的上下兩側及內側分別為跟腱、蹠筋膜和足踝內側的屈肌支援帶,正常情況下跟腱往上拉跟骨,蹠筋膜往下拉跟骨、屈肌支持帶向內上方牽拉跟骨。如果你不恰當的長時間跑步、站立、行走或者體重超標,經常穿不適合的鞋子,有足踝扭傷、踝關節炎症等疾病,患有扁平足、高弓足等均會導致你的下肢生物力學改變,而使跟腱、蹠筋膜和足踝內側屈肌支持帶張力異常,久而久之就會使足跟產生疼痛。
跟痛症的發作部位主要集中在足跟下方、足跟後側、足跟跟骨內側這三處,無論男女、無論任何年齡段,均可發病,嚴重的步行甚至生活都受到幹擾。
一旦確診為跟痛症,並且你的痛感較為明顯,一般會對你進行相應的治療,如足底和後表線的按摩、跟腱拉伸、熱敷、針刺、衝擊波治療等針對發病原因進行足底筋膜和跟腱的松解,或者是超聲引導下行足底筋膜或者跟腱注射治療,如果經上述保守治療,效果還不明顯的話,則需選擇手術治療。
另外,在接受任何的專業治療之前,你在日常生活中也要注意:
一是選擇一雙合適的鞋子,也可以在醫生指導下使用一些針對足踝基礎疾病的專用護具,如此可以有效地減輕自身體重對腳後跟產生的壓力,讓周圍肌肉和韌帶得到放鬆,從而緩解疼痛。
二是儘量避免上時間的跑步、行走或站立,跑跳時儘量選擇在柔軟場地上進行,以保持跟腱、足踝一定的柔軟度。
第三,可以做一些規範的拉伸及按摩
動作要領:跟痛的一側腿向後伸展,另一側腿自然彎曲,身體向前傾斜,每次拉伸10-15秒,重複6-8次。可以用雙手抵住牆壁避免摔倒
動作要領:坐位,做“蹺二郎腿”動作,跟痛的一側腿在上,同側手拉住足前掌,做足底筋膜的拉伸,每次拉伸10-15秒,重複6-8次。注意要保持骨盆、患側足跟的穩定
動作要領:繼續上述動作,做足底筋膜由下至上的按摩,每次30秒,重複6-8次
動作要領:跟痛一側的前腳掌踩在臺階上,做同側足跟下墜的動作,在下墜的過程中對側腿順勢彎曲,每次拉伸10-15秒,重複6-8次。注意周圍一定要有扶持物,避免摔倒
動作要領:筋膜球放置在跟痛一側的足底,並來回滾動,持續30秒,重複6-8次
坐位,跟痛側腿前伸,將彈力繃帶一端套在前腳掌,同側手拉伸另一端,每次持續10-15秒,重複6-8次
巧用冷敷和熱敷
看過專業運動員賽後馬上將兩條腿泡到冰水裡的照片嗎?劇烈運動或運動損傷後及時冷敷,能降低炎性因數的釋放。通俗講就是減少無菌性炎症的發生,保護身體免收或少受疼痛之苦。而恢復期(受傷後 48 小時)適當的熱敷,又能有效地緩解疲勞,促進炎症吸收,降低疼痛的程度。建議冷、熱敷每次 15~20 分鐘,一天 2~3 次。最好隔層毛巾,避免凍傷或燙傷皮膚。
中醫是如何看待足跟痛的?
足跟痛,症狀雖然簡單,但病因複雜,中醫學認為,本病多因氣血不足,而足跟久任於地,致使足部之氣血運行失暢,經絡阻滯不通而造成疼痛;或體質素虛、腎氣虧虛,腎主骨,腎虛則陰精無以充養骨之末段,造成足跟痛。本病治療以疏通經絡、化瘀止痛為主。
1.針灸
可選用太溪、照海、昆侖、申脈、懸鐘、百會等穴位,針灸並用,若痛及小腿,可加承山、陽陵泉;氣虛加脾俞、足三裡健脾益氣;血瘀加膈俞、太沖活血祛瘀;肝腎不足加肝俞、腎俞、複溜補益肝腎。
2.拔罐
本病可以選擇拔罐等方法來進行調治。
可選取兩組穴位,第1組:承山、太溪、昆侖、湧泉、照海;第2組:阿是穴、足三裡等穴。將第1組穴位點按後拔罐15分鐘。第2組穴位常選用刺血拔罐法,將病變局部常規消毒,用三棱針點刺阿是穴,用閃罐法吸出瘀血。用火針點刺患肢足三裡穴,用閃罐法拔罐5~10分鐘,以吸出較多瘀血為度。